好久没有更新
恍如错过了一整个夏
思绪万千轻柔
仿佛融进了秋日童话
风起时
漫天繁星
叶落处
沉默无声
一梦醒
秋穗如金
一眺望
金秋如画
最近好像累了
忙忙碌碌
翻开一篇篇春天的希望乐章
线上线下
奏起一幕幕秋天的收获交响
累了
常常充实而幸福
倦了
常常酣然而入梦
今日
寄出的风景
希望
你能够收到
填充
当下的秋天
最近一忙,忘记是哪一天了,遇到一位湘雅二院刚刚就诊过的女孩,感觉咨询后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开具的药物没有吃,预约的下次也打算放弃。后来,又和一位熟悉的心理学博士交流自己的情况,给出了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也没有放在心上,就那么依然自我放逐。夜深人静,惟有酒精相伴方可勉强睡去,虽从事绘画教育,可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意义,也失去了兴趣。不是因为家境优渥,就是当下的状态已没有了改变的需要,不出门、不恋爱、不结婚、不要孩子,甚至不去工作,这样挺好。
交流了一个多小时,患者还是比较配合,过程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作为独生女,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在长沙也可以这样自豪的说。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像一直被父母主导,久而久之,已看不清真实的自己,哪怕是自己认为的爱情,也会因父母的左右而错过了一段段美好,以致于当下的自己,对感情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兴趣、对自己似乎也没有兴趣了!嗜酒两年多,因为那样可以让自己朦朦胧胧的睡去,减轻很多痛苦。这么颓废的状态家人特别着急,她的母亲提前预约了专家,但是女孩并不想让母亲陪同,也不想让家人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湘雅的医生接触了一个下午,纵向了解了各个阶段的成长心路历程,虽然没有给到诊断,最后还是开具了抗精神类药物。
完整的人格特征,离不开成功的家庭支持模式,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心理应激反应,并始终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疾病起源于家庭,已有的财富和地位容易成为道德标准的一部分,成为并强化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当原始的欲望即本我被超我过度批判,遵循现实原则下的自我功能就会下降,对冲突无所适从,为了减轻个体不良感受,自我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启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个体就会出现社会功能退化,或者是神经病性和精神病性等症状。
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补心理创伤、促进人格发展的过程。遗憾的是,女孩既往的经历却没有收到继续的强烈信号,最初的希望和信心没能有效建立起来。
相似的问题门诊也常常遇到,上周120送过来一位学生,因心慌、胸闷、呕吐、肢体发冷紧急入院就诊,系统检查后未发现身体异常,于是急诊给予支持性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孩子的母亲来到精神心理科门诊,详细描述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发病经过。孩子的童年极其不幸,自四岁开始就一直处于被拒绝、被动接受的状态,被拒绝过程中有了三个弟弟妹妹,后来又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家暴和漠视,以至于一看到甚至听到父亲回家的动静就会心慌、胸闷、头晕、发抖。糟糕的是,类似的感受弟弟妹妹也有,只是感受轻一些。更令人气愤的是孩子向父亲要钱充话费却被直接拒绝,而转身给一个同样有家庭的女性转过去数百元!曾经孩子还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牵着女性的手!
这对父母为了多要孩子竟然选择了离婚,只是一直瞒着孩子们。不过,这样的结果却是患者一直强烈期盼的!父亲的角色扮演的极其糟糕,甚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好在门诊心理治疗过程中,孩子的父母一起陪同前来,在干预过程中,父母能够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创伤,并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积极修补已经冰冻的亲子关系!这个过程同样漫长!令人欣慰的是,双方都愿意继续接下来的心理治疗。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看到人民日报夜读专栏《父母若管不住自己,很多教育都是无用的》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大人造就的,孩子的许多心理或行为问题很可能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我们知道,3-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固定性格模式,往往一生都难以重建。
通过以上的两个临床实例,我们应该清醒的是不能够早早的、武断的给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贴上特定的标签,更不应该超出自己的作业范围给到结论,有时对治疗无益。我们需要的是敏锐的观察和耐心的等待,观察问题背后更多的真相,等待重塑之后健康的成长。
接下来,我们真正认识一下边缘型人格障碍。
1、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BPD是儿童和青少年时形成的固定人格结构,在紧急处境不良时发生的一种短暂的病态现象。
2、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是情绪不稳定,能在上一刻好争论,而下一刻抑郁,强烈的愤怒爆发易导致暴力;
二是人际关系不稳定,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三是自我形象、目的及内心的偏好(包括性偏好)常常模糊不清或扭曲,缺乏持久的自我同一性;
四是行为不计后果,事先进行计划的能力很差,易冲动。部分会有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
3、病因主要有哪些?
人格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病理生理因素都可能带来影响,而社会环境因素尤其是童年生活经历常被认为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4、治疗和预后如何?
人格障碍的治疗较为困难。一般说来,BPD症状在青少年期最严重,随时间推移症状倾向于减退。更多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会加速病情的缓解。
人格障碍的患者一般不会主动就医。但是,随着社会更加的开放与包容,医生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一定越来越多,医生与患者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对患者将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总体来说,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因此,幼年时期培养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医生的善心和耐心尤为重要!
如果全社会都重视心理健康,护心灵看医生当成一种时尚,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从自身抓起,那么,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整个环境都会更加温暖!整个生活都会更加充盈!奋斗百年,征程漫漫,才会勇往直前,无惧无畏、无悔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