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是开学前夕,门诊两个学习困难型孩子,先后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
初一的女生在实验班成绩倒数第一,有过多次自伤行为,有过自杀计划。症状上有重度抑郁情绪,而母亲并没感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出了问题,还在抱怨孩子学习不够努力。
高一的男生今天已经开学,却迟迟不愿去学校。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之前多次被父母武力惩戒,但效果欠佳。懒床,自律意识太差,成绩一落千丈,曾经的理想也不愿意想了……
在家庭治疗中,两个孩子明确的表示从来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眼中的父母不是恨铁不成钢,就是责怪、抱怨甚或打骂。我的路都是他们规划好的,这样的我他们不理解。爱若没有感受到,就失去了爱的意义。
生活中,有的父母会说“我对子女没什么要求,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好”。结果,越是信任、越是宽容、越是接纳,亲子关系越是融洽。
于是,朱德的母亲、朱自清的父亲、任正非的父母和最近引起无数人共鸣、让人潸然泪下的李焕英,都让人不由得想对智慧的父母道一声:“你好!”
曾经的简简单单,却是给了孩子放飞梦想最需要的空间,而过程的艰难恰恰成就了今天最美的涅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父母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把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带进家庭教育,这样的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提高,更多的是压迫感、失落感和梦想的窒息感,直至完全丧失了信心。
一位高中的班主任魏老师,曾经请学校倒数后三位的学生到自己的班来,每个人给自己找点优点长处,从优点出发开始承包事务,通过魏老师的接纳到鼓励,三位学生渐渐从长期挨批评的自卑、失落和自弃中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18岁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主要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既是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也是一种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当这种感觉与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将为这段人生增添绚丽的色彩。这种同一性一旦被所处的环境剥夺,他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学习、社交、容貌身高、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同一性产生影响,角色的混乱同样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为了顺利通过这一时期,实现孩子完整人格新的统一性,就更多的需要父母、家庭创造出更多爱的环境和自由,在信任、宽容、鼓励、智慧的互动中,让孩子有足够的力量去经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欣赏到雨后彩虹的美丽,品味到苦尽甘来的幸福。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成长以无条件的关爱和接纳,就能够让孩子在前进中勇敢的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并通过一点点的改变和提高而重拾信心。
父母爱孩子的同时更要学会爱自己!教会孩子爱要付出,但不要牺牲。如果父母为了培养孩子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为了孩子继续维持表面的婚姻,一味地以牺牲或失去自我为代价,那么这份爱对孩子会成为负担,将变得异常沉重。
教育应从优点出发,逐渐放大;从理解开始,因势利导。
不良情绪往往窒息天性,导致信心崩裂,最终教育失败。
家庭治疗结束时,其中一位孩子的母亲说,一家人参与交流,听医生一番话,我都觉得又有信心了!其实,良好的互动,对每个人都是成长的过程,不论孩子还是父母。